资讯 NEWS
关于 ABOUT
  • 团院介绍
  • 党团建设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公益性事业院团,现任院长沈军。我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研究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传承基地。主要传承、表演、研究项目包括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谐剧等十余个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以及小品、散打评书、民族声乐、民族器乐、四川方言剧、四川曲剧等。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是四川曲艺人才培养基地。历经半个世纪,省曲艺研究院培养和荟萃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老、中、青艺术家,原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川派荷叶名师何克纯等。如今,省曲艺研究院拥有国家一级、二级表演艺术家、编剧作曲家和著名演员60余位,其中有3位国家级传承人和3位省级传承人。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支部委员会现有党员58名,其中在职33名,退休25名,分为行政党小组、演员队和乐队党小组、说唱队和舞美队党小组及退休党小组共4个党小组。

自设立以来,我院支部始终坚持以党的各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历次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要求,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通过组织“三会一课”、班子成员学习剖析会、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党员干部自学报告会、党员干部主题读书和征文、党员集中学习、观看反腐倡廉光碟、观看党史教育电影、岗位标兵评选、走访座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等各类形式的活动,逐步提高我院支委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历年来,我院支部一直严格执行党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保证事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强化党员干部“服务、为民、务实、清廉”的观念。通过各种完善党组织工作的措施,努力提高了我院的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精品 PRODUCTION
大型晚会 优秀节目
生如夏花 2018年6月3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本次演出全面展示了我省近年来非遗民间民俗舞台艺术保护的优秀成果,包含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川剧、杂技空竹、川北大木偶等各类非遗项目,张徐、吴瑕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参加演出。此次演出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为观众献上一道传统文化盛宴,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

2018年5月8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和民政厅支持推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倾力打造、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和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协办的四川首部防灾减灾科普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进行首演。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为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技能,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以一场大地震为背景,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通过辛朵、苏小麦、欧阳雨三个小朋友科学逃生的事迹,以小朋友的视角,用脍炙人口的嘻哈说唱,动感流行的街舞表演,灵动闪耀的灯光舞美,奇妙科幻的舞台设计,以及贯穿全剧的航模展示,巧妙地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潸然泪下和开怀大笑中学会灾害自救、互救知识,体会灾难的无常与人性的美好。

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 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于10月13—16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举行。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是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领域最高专业赛事,旨在为全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和激励创作更多更好的曲艺、杂技、木偶、皮影作品,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推动四川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四川曲艺《丝路》 《丝路》回归了曲艺以故事喻理,用人物诉情的传统。在保留四川曲艺韵味的同时,首次尝试采用全息科技,将传统舞台拓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这是传统曲艺与现代科技最为深切的一次结合。
蜀川风雅颂
晚会分蜀都、蜀味、蜀景三章,用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展现了新四川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质。四川曲艺主要曲种都悉数登台,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金钱板四大曲种同台争辉,谐剧、小品、评书诉说四川风土人情,四川连厢、四川车灯、琵琶弹唱反映当代四川的变化发展。
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

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大赛”是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领域最高专业赛事。本次大赛初评工作历时3个月,报名的艺术类别有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魔术,曲艺囊括了十余个汉族曲艺品种,杂技包括数种技巧表演,各个类别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新颖,题材多样,更有个别节目在创新上下大工夫,节目形式呈现别致又不失传统,受到专家评委好评。

笑娃娃的抗战 以著名金钱板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邹忠新,和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获得者李月秋等老一辈曲艺艺人的传奇故事为创作蓝本,演绎了一出抗战时期,发生在成都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蜀韵乡情 大型情景曲艺《蜀韵乡情》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演员们用最能体现蜀都文化特色的扬琴、清音、琵琶弹唱、金钱板、荷叶、谐剧等四川曲艺形式,述说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崇敬与眷恋。演出云集一众人气笑星,叮当、矮冬瓜、胖姐、闵天浩和新晋巴蜀笑星王磊、冯稚兰皆倾情出演,一台好听、好看、好耍的高品质创新剧目,为观众带来最有成都味儿的岁末文化大餐。
信仰的力量
6月30日,省曲艺研究院最新创排的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文艺精品专题晚会——“信仰的力量”在成都首演。本场晚会是省纪委、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信仰的力量——四川省加强领导班子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文艺精品创展”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6月3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本次演出全面展示了我省近年来非遗民间民俗舞台艺术保护的优秀成果,包含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川剧、杂技空竹、川北大木偶等各类非遗项目,张徐、吴瑕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参加演出。此次演出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为观众献上一道传统文化盛宴,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四川扬琴《秋江》 源于中国明代喜剧《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节目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获得“2014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暨第十届全国曲艺邀请赛”一等奖。
谐剧《弱势群体》 作者题记“当你把别人当成猎物时,也许你正在成为别人的猎物”。作品打破谐剧“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形式,借鉴戏剧小品等分角扮演的手法,形成了谐剧的一种创新形式。节目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品小戏比赛”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演员三项奖。
琵琶弹唱《我是锦江一条鱼》 配合唯美的舞台设计,节目呈现了老成都的风貌,讲述了蓉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生态成都、人文成都。
四川扬琴《踏伞》 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节目获得“2016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曲艺邀请赛”优秀节目奖。
四川清音《四川更美丽》 节目由四川清音经典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填词改编,分别获得2011年“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及2012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二等奖。
琵琶弹唱《蜀水长流》 蜀云悠悠蜀水流长,蜀山大美是我家乡,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节目歌颂了四川美丽的江河湖水,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川人。
四川荷叶《蜀山大美》 四川名山多奇秀,瓦屋青城峨眉,不但风景绝美,更是道教发源地和佛教圣地,节目讲唱了大美蜀山的风华绝代,也是四川荷叶这一濒临灭绝的曲种的一次创新尝试。
四川曲艺《蜀道新行》 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蜀道难》,于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流传千年。如今,巴蜀大地已从不通人烟的绝地,成为四通八达的天府之国。
四川盘子《三会迎春》 逛庙会、赶花会、看灯会,是四川老百姓数百年来的节岁风俗,节目表现了这一欢快的民风民俗。
四川扬琴《情怀》 作品表现了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文艺创作思路,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获2012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四川清音《宽街窄巷》 宽窄巷子,承载了老成都的记忆,也承载了成都人的情怀,节目讲情、唱情,讲述了细腻柔美的感情,在这宽街窄巷里,离散有缘。
谐剧《酒壮英雄胆》 节目以共建和谐社会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喜剧故事。演员王磊获得2015年“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表演奖。
谐剧《麻将人生》 麻将是四川老百姓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四川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讲述了麻将四方城内的悲喜人生。演员张旭东(叮当)获2014年“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四川清音《古蜀风流》 蜀地历史悠久,沃野千里,人杰地灵,节目唱诵了四川多姿多彩的人文风物。
四川清音《老街新韵》 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记忆,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而作为城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就是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史诗。作品截取一座城市凝固的史诗中一段轻松的叙述,阐释了城市的根魂和乡音乡情,传达出这座城市缤纷多姿的文化符号。以婉约灵动的讲述,表达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四射的新姿,传递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快乐与幸福的生存态度。节目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
四川扬琴《活捉三郎》 根据同名传统曲目改编。作品在保留了传统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选取其中最具有四川扬琴特色的一个唱段,将扬琴“五方人”的伴奏形式扩大到小乐队,更加烘托了气氛,增添了曲目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宋朝,宋江收阎惜姣为外室,阎惜姣却与张文远私通,并以宋江与梁山来往书信要挟,宋江忍无可忍怒杀惜姣。阎惜姣死后心有不甘,夜间至张文远家中,活捉他至阴间欲续前缘。演员唐瑜蔓获2014年“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四川扬琴《凤求凰》 故事讲述了历史名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根据同名创作曲目改编。节目获得2015年“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节目一等奖。
四川扬琴《船会》 继《秋江》故事之后,讲述陈妙常和潘必正在秋江船上相会的情景。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演员唐瑜蔓获2012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奖。
四川扬琴《川曲戏韵》 四川的川剧和曲艺在全国戏曲曲艺中独树一帜,独特的唱腔韵味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构筑了川味艺术特色。
谐剧《川军张三娃》 节目讲述了抗战时期,川军中一位小战士在战场上的悲喜剧,血与火的地狱里,国家尊严和人格尊严是坚持到底的信仰。
连厢《川茶清雅》 节目表现了四川采茶姑娘清晨采茶的情景,柔荑婉转,茶菁纷飞,辛苦在丰收的快乐中变成了一首首采茶歌。
四川竹琴《蜀韵乡情》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大型曲艺情景剧《蜀韵乡情》的主题节目,讲述了一个城市,在时光穿梭、斗转星移中,记忆的色彩仍然鲜活丰满。
四川车灯《香香嘴》 四川的美食文化蜚声世界,节目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讲述了一群成都妹儿逛大街,在小吃、川菜和火锅中纠结、陶醉的情景故事。
金钱板《耙耳朵》 耙耳朵在四川俚语中,形容怕老婆的四川男人,实则是委婉赞美了具有宽容大度幽默个性的四川男人。节目获得2015年“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一等奖。


评书《说街》 成都的大街小巷来头大,摆起龙门阵更好耍,节目讲述了成都街道的老故事和有盐有味的传说。
四川盘子《赶花会》

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花香鸟语,百花吐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四川扬琴《邻里之间》

乡里乡亲、邻里之间、相亲相爱,老成都院坝里的故事,在四川扬琴讲唱中,悠悠展开。

四川清音《唱新年》 压岁钱、红公鸡、炮竹声声中,四川人过年的喜庆,用清音来表达。
四川荷叶《成都人》 节目讲述了成都市井百态,成都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理念,在慢生活、慢工作的节奏中,开心挣钱、开心过日子。
源于中国明代喜剧《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节目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获得“2014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暨第十届全国曲艺邀请赛”一等奖。
荟萃 FINE
曲种展示 名家新秀

四川清音

SICHUANQINGYIN
      四川清音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历史上曾有“唱小曲”“唱小调”“唱月琴”“唱琵琶”等称谓,明末清初时已在四川广为流传。1930年代,成都、重庆相继出现以“清音”命名的艺人行会组织,此后,该曲种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的传统表演一般为坐唱形式,以一人自操乐器演唱为主,也有多人各操乐器演唱的形式。演出场地以书场(茶馆)为主。1950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演出,改坐唱为站唱,有对唱、合唱或表演唱等表演形式,并有以琵琶为主的民乐队伴奏。清音的唱腔有大小调之分,并有“弹舌音”“哈哈腔”等特殊润腔手法。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丰富,约700多首。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绣荷色》《赶花会》等。

四川扬琴

SICHUANYANGQING
四川扬琴,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见有以扬琴伴奏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城市和四川的其他汉族地区。早期称洋琴,后改称为扬琴。传统表演方式为坐唱,七人或五人各操乐器,分生、旦、净、末、丑行当演唱戏剧故事。唱腔分男女腔,过去旦角常由男性反串,现在已不多见。旦角中的小旦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懒弯弯”等。唱腔有以板腔结构为主的“大调”和联曲体结构的“越调”两类。另有七支专用于器乐演奏的器乐曲牌。传统曲目约4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等,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踏伞》《三罪世美》等。现代曲目有《新媳妇》《铁窗训子》《凤求凰》等。

四川金钱板

SICHUANJINQIANBAN
      金钱板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种一人敲击三块竹板说唱故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名为金钱板,清代末年已在四川民间流行。曾有“打连三”之称谓。金钱板的唱腔有《红衲袄》《江头桂》等八支基本曲牌;《一字》《二流》等五种基本版式变化。唱腔具有旋律流畅自由,节奏明快,说唱性强等特点。其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传统曲目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居多。传统曲目有《武松传》《乾隆访江南》《秀才过沟》《老实话》《小菜打仗》等。现代曲目有《断头山》《激浪担心》《双枪老太婆》《画魂》等。

四川竹琴

SICHUANZHUQING
      四川竹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四川竹琴是道情的一种,道士“道情”化缘可追溯到唐代。四川竹琴最早见于明末清初。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自行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简板、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四川竹琴,有一人多角和多人分角色演唱故事的两种传统表演方式。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一字》《二流》《三板》等板腔变化。因其基本唱腔和流布地区不同而分为“中和调”和“扬琴调”两大流派。 中和调流派唱腔源于《玄门腔》,后演变为《老南音调》、《南音调》。流行于四川和重庆汉族地区。云南、贵州两省亦有四川竹琴艺人定居演唱。扬琴调流派唱腔源于四川扬琴基本唱腔。因其主要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子,故又名“坝调”“省调”。又因扬琴调竹琴代表艺人贾树三自成一派,故又有“贾派竹琴”之称。 四川竹琴传统曲目丰富,长篇有《华容道》等三国故事、《伍员过关》等列国故事,中、短篇有《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现代代表性曲目有《赶猪的人》《月夜荒祭》《华子良传奇》等。 

四川车灯

SICHUANCHEDENG
      四川车灯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四川省级和国家级(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流行于四川、重庆以及云南和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 车灯的前身为流行于四川的民间歌舞车车灯,又叫车幺妹。1951年,重庆艺人唐心林将其创演为载歌载舞的四川曲艺曲种。演唱时,由一二人或数人,各执“四叶瓦”击节演唱,一唱众和,有锣鼓乐伴奏。其唱腔简朴明快,长于叙述故事。其表演形式亦歌亦舞,鼓乐相和,场面热闹欢快。代表性曲目有《懒汉和鸡蛋》《姐妹观灯》《美丽的家乡》《好吃嘴》等。

四川盘子

SICHUANPANZI
      四川盘子是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因以竹筷敲击瓷盘演唱而得名。 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在四川见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行于重庆、四川。过去盘子艺人均由花鼓艺人兼任,多在码头、城镇空坝、酒楼、茶馆、旅馆等处清唱。1949年后,盘子进入书场舞台。 盘子的传统表演,由一至二人演唱,演唱时自敲瓷盘击节,无其他乐器伴奏。进入舞台演出后,增强了舞蹈性的表演和增加了民乐伴奏,使其成为载歌载舞的四川曲艺曲种。 盘子所唱的曲调为汉族民间小曲,也吸收了部分四川清音的小调曲牌,如《学生哥》《小桃红》《鲜花调》等。曲目有讲唱故事,也有抒情小段。代表性曲目有《卖苏花》《看女儿》《回娘家》等。

四川连厢

SICHUANLIANXIANG

      连厢原为人们闹年节时的民间歌舞表演,后被曲艺艺人演变为载歌载舞说唱艺术。 连厢流布于四川汉族地区,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中已有记载 连厢俗称“莲萧”,表演者手持一根直径30公分左右、长约一米左右、上嵌小铜钱的竹棍为道具演唱故事,故又称为“钱棍”。因每句唱腔后均有“柳啊柳连柳”的衬句,民间又有“柳连柳”之称。 连厢由一人或多人表演,有舞蹈性强、一唱众和、热烈欢快的特点。 代表性曲目有《十二月》《送行》《胖嫂回娘家》等。

四川荷叶

SICHUANHEYE
    四川荷叶是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艺人采用檀板和苏镲为伴奏乐器自打自唱。苏镲形似荷叶,故民间称其为“打荷叶”“唱荷叶”“荷叶说书”。据传,荷叶是川剧艺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流浪江湖创造而成。由艺人用一面川剧苏镲打出川剧锣鼓的韵味,用川剧曲牌《红衲袄》《流水腔》《江头桂》等唱腔,集各种角色于一身,演唱川剧剧目和民间故事,近似川剧清唱。因此又称“半副玩友”“独角玩友”。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造成为曲艺曲种。代表性曲目有《双枪老太婆》《十字坡》《小菜打仗》《耗子告猫》等。

谐剧 散打评书 方言小品

XIEJU
     谐剧是一种喜剧性的表演艺术。是表演艺术家王永梭,在1930年代以“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形式,首创了这一喜剧艺术。表演者在台上扮演固定的角色,通过与虚拟的人物对话,向观众叙述一个故事。谐剧融合了话剧的写实、戏曲的写意和曲艺的虚拟,运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流行于四川、重庆以及贵州部分地区。代表性节目有《卖膏药》《零点七》《麻将人生》等。 散打评书是四川评书的一个分支。由四川著名民间艺术家李伯清,于1980年代在评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很快就在川渝地区流行开来。 四川方言小品是以四川方言为基础的喜剧表演形式。它的题材丰富,具有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其表现形式多样化。事,也有抒情小段。代表性曲目有《卖苏花》《看女儿》《回娘家》等。

南坪弹唱

NANPINGTANCHANG
    南坪弹唱是四川汉族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南坪弹唱又称为“南坪曲子”、“南坪小调”、“琵琶弹唱”,流布于四川南坪县、松潘县一带。清乾隆、嘉庆年间由甘、陕移民带入后逐渐形成。 演唱形式有一人演唱或多人齐唱。南坪弹唱有背工调和花调两类唱腔,两类的唱腔结构、演唱风格、伴奏乐器各不相同。背工调类唱腔用小三弦、四叶瓦、瓷碟(用竹筷敲击)伴奏;花调类唱腔用当地特制琵琶(南坪琵琶)、瓷碟、马铃、犁铧片伴奏。成都、重庆等地曲艺专业团队用普通琵琶伴奏演唱,亦称为“琵琶弹唱”。 代表性曲目有《采花》《祖国处处花如海》等。

四川清音

SICHUANQINGYIN
四川清音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历史上曾有“唱小曲”“唱小调”“唱月琴”“唱琵琶”等称谓,明末清初时已在四川广为流传。1930年代,成都、重庆相继出现以“清音”命名的艺人行会组织,此后,该曲种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的传统表演一般为坐唱形式,以一人自操乐器演唱为主,也有多人各操乐器演唱的形式。演出场地以书场(茶馆)为主。1950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演出,改坐唱为站唱,有对唱、合唱或表演唱等表演形式,并有以琵琶为主的民乐队伴奏。清音的唱腔有大小调之分,并有“弹舌音”“哈哈腔”等特殊润腔手法。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丰富,约700多首。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绣荷色》《赶花会》等。

四川扬琴

SICHUANQINGYIN
四川扬琴,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见有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城市和四川的其他汉族地区。早期称洋琴,后改为扬琴。
传统表演方式为坐唱,七人或五人各操乐器,分生、旦、净、末、丑行当演唱戏剧故事。唱腔分男女腔,过去旦角常由男性反串,现在已不多见。旦角中的小旦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懒弯弯”等。
唱腔有以板腔结构为主的“大调”和联曲体结构的“越调”两类。另有七支专用于器乐演奏的器乐曲牌。
传统曲目约4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等,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踏伞》《三罪世美》等。现代曲目有《新媳妇》《铁窗训子》《凤求凰》等

四川荷叶

SICHUANQINGYIN
四川荷叶是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艺人采用檀板和苏镲为伴奏乐器自打自唱。苏镲形似荷叶,故民间称其为“打荷叶”“唱荷叶”“荷叶说书”。
据传,荷叶是川剧艺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流浪江湖创造而成。由艺人用一面川剧苏镲打出川剧锣鼓的韵味,用川剧曲牌【红衲袄】【流水腔】【江头桂】等唱腔,集各种角色于一身,演唱川剧剧目和民间故事,近似川剧清唱。因此又称“半副玩友”“独角玩友”。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造成为曲艺曲种。
代表性曲目有《双枪老太婆》《十字坡》《小菜打仗》《耗子告猫》等。